“远亲不如近邻,退一步海阔天空。”10月30日下午,在会泽县田坝乡海山村会议室,会泽县人民法院待补法庭法官和当事人话起了家常,讲起了“六尺巷”的故事。
事情缘起
张某甲和张某乙本系同村村民,攀起来还有亲戚关系。两家房屋相邻,多年前因为建房需要,双方还相互调换了部分土地。现因张某乙修建围墙时所留通道部分路段较窄,无法保障车辆正常通行,张某甲遂向法院提起诉讼。
现场勘验
经过法官实地勘察,长达十余米的诉争路段确实仅能容纳摩托车或三轮车通过,中大型车辆难以进出,运输物资较不方便,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。但被告张某乙家的围墙又已经建设使用多年,原来的土地样貌和是否存在历史通道等难以考证,张某乙坚持是在自己享有使用权的土地面积上进行建设,坚决不同意拆除围墙。双方各执一词,一度剑拔弩张。
倾情调解
考虑双方不仅是邻里乡亲,还同宗同族,如果一判了之,不仅不利于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,还有可能让矛盾激化,引发其他纠纷。为此,法庭主动作为,靠前介入,联合当地综治中心、司法所、经管站、村委会等相关部门及人员,积极开展调解工作。
“拆除围墙可以,把我调换给原告建房的土地还给我,我补偿原告10万元。”
“拆除围墙可以,但原告必须对我进行经济补偿。”
“拆除围墙可以,原告必须给我公开赔礼道歉。”
被告态度一直十分坚决。
“互不相让,最终只能是两败俱伤;互相退让,让出的将会是团结和谐。”
在法官和相关人员的耐心倾听,以及融法理情于一体的多番开导劝解下,被告情绪逐渐得到宣泄,心结也慢慢打开。经过数小时的调解,双方最终达成一致。
原告对自己在抖音和微信群的不当言行向被告诚恳道歉,并删除相关视频;被告同意拆除长约13米的围墙,确保留出宽2.8米(约八尺)的通道,并表示不再需要被告进行经济补偿……
从法律法规到公序良俗、邻里亲情,从坚决不让到主动退让、互相体谅,恰是对“六尺巷”典故所承载的历史智慧的具体诠释和良好注解。
近年来,待补法庭坚持用好“六尺巷”工作方法,主动深入现场一线、田间地头、街头巷尾,同人民群众交朋友、拉家常、话平安,倾听群众心声,找准问题症结,解决急难愁盼,为维护礼让和谐的社会秩序贡献司法力量。(赵正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