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为儿时的“警察梦”,2019年朱可通过考试加入到公安队伍,从一名乡镇干部转变为人民警察,改变的是身份,不变的是为民初心。从警5年来,他热血青春铸忠诚,甘做基层“螺丝钉”,乐当群众“家里人”。
斗智斗勇 危难阵地“急先锋”
2024年8月的一天,朱可所在的鹤城派出所接到报警:一名年仅20岁的张某(化名)在一处小区顶楼欲跳楼自杀。作为火速抵达现场的第一人,朱可发现,张某坐在顶楼32楼的天台边缘上,不停地大哭大叫,情况十分危急。朱可立即启动救援方案,一方面联系消防部门在楼下铺设救生气垫,另一方面尽量接近张某的位置,进行温和劝导。然而,当消防队员铺设救生气垫时,张某表现出极度的反感,他情绪激动地表示,如果气垫不撤走,他就立即跳楼,并声称全场他只愿与朱可进行“一对一”沟通。面对这一棘手局面,朱可果断调整策略,化身知心大哥,开启“哄弟”模式。
在长达2个多小时的共情式劝说下,警民建起了信任桥梁。朱可立马把握时机,提出“给个哥哥的拥抱”的请求,趁其放松警惕之际,一把救回张某。随即,两人紧紧地抱在地上。张某在朱可的怀中泪流满面,诉说着压抑已久的苦闷,朱可不断地用温柔的话语进行回应,给予他鼓励和支持。这个“兄弟”般的拥抱,足足长达10分钟。回到派出所后,朱可再次开启谈心模式,张某的心结被彻底解开,放弃了轻生的念头,离开前多次拥抱了朱可。
这样的“速度与激情”,朱可在危急关头时刻演绎,他总能给群众带来温暖与力量。2023年7月8日,正在腊口派出所执勤的朱可接到紧急求助,一名儿童不慎将弹珠吸入鼻腔导致呼吸困难,命悬一线,当地救护车恰巧外出执行任务,无法立即返回,家长陷入了绝望的边缘。朱可果断化身司机,启动警车,拉响警笛,计算出最合理的路线,护送至丽水市人民医院医治。一路上,朱可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飞速行驶,并密切关注着儿童的情况,不断安抚。15分钟的生死竞速,朱可把儿童从危险边缘拉回,延续了生命的希望。看似偶然,实则是朱可在日积月累的实战中形成的底气。沉稳、热血、精准、果断,在这个“90后”民警身上变得具象化。
敢学敢拼 办案沙场“智多星”
加入公安队伍后,朱可敢学敢拼,每天抱着案卷钻研,从书本中涨知识、从案件中学经验,向同事取经、向师父讨教。年复一年,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基层“后浪”,办案积分位列全局前列,是办案沙场“智多星”。
朱可所在的鹤城派出所作为青田县的城关所,案件多且办理任务重,面对各类案件,朱可总有自己的办案思路,善于从案件本身出发,总结经验,也善于向他人学习拓宽思路和办法,高效破案。在一起诈骗案件中,公司离职员工假冒员工身份,骗取110多户,共计约4.8万余元。朱可克服被害人“多小散”的困难,凭借着一双“火眼金睛”积极取证,最大程度地弥补了受害人的损失,最终将该案成功起诉,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。在一起盗窃案中,朱可更是在“零口供”的前提下,抽丝剥茧,从细节打开突破口,2个小时内迅速将嫌疑人绳之以法,成功为报案人追回被盗手机,得到了报案人的高度赞誉。一封封手写的感谢信,一面面走心的锦旗……这些爱意的表达,是群众送给朱可的珍贵礼物。
用心用情 “未”爱护航“贴心哥”
青田县有38.1万华侨华人分布在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,庞大的华侨队伍,形成了特殊的侨留守儿童群体,有着乡镇工作经验的朱可,也积极投身到让“警察蓝”伴“苗”健康成长的工作中。
朱可所在的鹤城派出所,辖区人口集聚、商业经济繁荣,人流物流量大。寒暑假期间,当地侨留守儿童夜晚外出活动增多,且归家时间晚。为强化侨留守儿童平安建设工作,朱可重点聚焦侨留守儿童经常出没的重点目标和场所,通过提高街面见警率,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,有效震慑了潜在的违法犯罪行为。他还深入辖区内社区,与侨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,引导他们树立法治意识,提升自我保护能力。
日常生活中,朱可喜欢独立思考,善用闲暇时间自学心理学。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,朱可逐渐掌握未成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,提高了接处警语言沟通技巧,学会为侨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的帮助,是孩子们眼中的“贴心哥”。
时光知味,岁月沉香。至今,朱可还清晰地记得,第一天穿上警服的兴奋感和使命感,因为人民警察是他圆梦的职业,更是他执着一生的守护。他会用热血兑现入警誓言,用青春致敬从警初心,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散发微光。(王晶)